当前位置:首页  > 审计论坛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审计浅析


发布时间: 2024- 10- 21 17: 12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在政府部门履行各项职能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随着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规模逐年增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面临诸多挑战,“重购置、轻管理”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国家审计机关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是推动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和提高国有资产利用效能的有力保障。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相关法律、政策体系,不断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2021年实施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弥补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空白,为行政事业单位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责提供了法律保障。进一步明确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概念和范围,将“划转、置换形成的资产”纳入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规范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职责,实行政府分级监管,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直接支配的管理体制。

审计发现,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不断规范,但由于对法律法规认识不足和掌握不全面,管理意识淡薄、责任意识不强,管理方法不科学不细化等原因,仍存在购置资产无预算或预算不科学、未经审批购置和处置资产、未按照规定评估低价出让或出租国有资产及资产闲置导致国家利益损失、国有资产出让收入未上缴财政、未按照规定期限办理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资产长期不入账或无产权证等手续、未按照规定进行国有资产清查,账实不符等问题。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审计应关注的重点

《审计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审计机关对国有资源、国有资产,进行审计监督。国有资产审计是国家审计永恒的主题,应从资产预算管理、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资产基础管理等五个方面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审计,进一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强化国有资产管理主体责任,全面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一)关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预算管理情况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预算是指单位购置、建设、租用资产应当根据资产配置需求编制资产配置预算,并严格按照预算管理规定和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配置资产。通过查阅对比资产配置预算批复、新增资产明细表等资料,重点关注:一是行政事业单位新增资产是否列入资产配置预算,是否存在新增的办公设备、家具等资产原则上不得购置的情况;二是已编制资产配置预算但未配置的资产,是否存在资产配置预算编制不精准的情况。

(二)关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情况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是指根据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购置或者调剂等方式配置资产的行为,应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通过对照行政事业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和办公家具配置标准、办公通用软件资产配置标准等规定,查阅新增资产明细表,重点关注:一是配置资产是否严格执行配置标准,对没有配置标准的资产,是否按照厉行节约、讲求绩效和绿色环保的要求从严控制数量和价格;二是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新增资产,是否按照政府采购程序采购。

(三)关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情况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包括单位自用、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担保等内容。重点关注:

1.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自用情况。一是通过对照资产卡片账实地查看国有资产使用情况,关注是否存在国有资产闲置未使用、低效运转的情况,单位是否将闲置资产及时调剂,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二是通过查看单位是否建立合理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共用机制,关注单位符合条件的科研设施与仪器是否都纳入统一网络平台管理,单位对各类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服务是否建立公开透明的成本核算和服务收费标准,实现了资产使用效益最大化。

2.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情况。一是通过对比出租资产明细表和审批表,关注单位是否按照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规定履行资产出租审批手续,并获得批准。二是通过查阅招租资料,关注单位出租资产是否以公开招租的形式确定出租价格,是否存在免费或低价出租资产的情况;是否按照签订租赁合同,且签订的租赁期限是否符合一般不得超过3年、特殊情况不得超过5年的规定。三是通过查阅租赁合同和会计凭证,关注承租方是否按照合同规定的期限缴纳租赁费,单位是否及时将租金上缴财政。四是通过对照租赁合同实地查看出租房屋使用情况,关注承租方是否私自改变房屋用途、转租房屋的情况。

3.关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借情况。一是通过对照出借资产明细表和审批表,关注单位是否按照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规定履行资产出借审批手续,并获得批准。二是通过查阅出借资料,关注单位是否签订出借合同,出借资产是否存在已过出借期限,资产尚未还回的情况。三是通过查阅租赁合同和会计凭证,关注承借方是否按照合同规定的期限缴纳出借费,单位是否及时将出借费上缴财政。四是通过对照出借合同实地查看资产使用情况,关注承借方是否存在私自改变资产用途、转借资产的情况。

4.关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担保情况。一是通过查阅行政单位资产投资、担保资料,关注行政单位是否违反规定将国有资产对外担保、利用占有或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对外投资。二是通过查阅事业单位资产投资、担保资料,关注事业单位是否按照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规定履行资产对外投资、担保的审批手续,并获得批准。三是通过查阅投资、担保合同和会计凭证,关注投资、担保收入是否及时收缴,收缴的收入是否及时上缴财政。

(四)关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情况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是指国有资产产权的转移及核销,包括无偿转让、出售、置换、报损和报废等。一是通过查阅单位资产明细表和核实资产使用状态,关注单位处置的资产是否达到处置条件。二是通过查阅单位资产处置有关会议记录,关注单位是否经集体决策处置资产。三是通过查阅单位资产处置审批资料,关注单位是否按照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规定履行资产处置审批手续,并获得批准。四是通过对照资产处置审批表、资产明细表,实地查看资产,关注单位是否依据处置批复等相关文件及时处置资产,是否存在待报废/报损的资产堆积未及时处置的情况。五是通过查看报废资产明细表和报废证明资料,关注是否及时将处置资产的收入上缴财政。

(五)关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基础管理情况

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基础管理包括,对资产台账、会计核算、资产盘点、资产评估、资产清查、权属登记。一是通过查阅资产卡片账、资产明细账、不动产证、财务凭证等资料,关注单位资产账和实物是否一致,是否存在新增配置资产未及时入账、在建工程未及时转入固定资产、已办理不动产证的资产未登记入账等情况;是否存在已报废、报损资产未及时下账、已出售不动产未及时下账等情况。二是通过查阅单位占有使用的不动产资料,关注单位账簿记录但权证手续不全的资产,是否对需要办理权属登记的资产未及时办理权属登记;对于存在纠纷的资产,是否未及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采取协商等方式妥善解决纠纷,明确资产所有权。三是通过查阅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关注系统中的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的填写,是否存在系统中的数据未及时更新,导致资产账实不符的情况。四是通过查阅单位资产清查资料,关注单位在发生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清查的情形下,是否及时开展资产清查工作;资产清查中发现的问题是否及时整改。五是通过查阅单位国有资产内控制度,关注国有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是否存在国有资产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对制定的国有资产内部管理制度未严格执行的情况。

三、对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是强化国有资产的管理意识。国有资产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购置不涉及成本核算,所以要消除“重购置、轻管理”的思想误区,不断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按照国家法律和相关规章制度,严格履行管理资产的职责,做实做细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提升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避免出现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和安全。

二是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必须建立符合单位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制度覆盖到管理的各环节,依靠不断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资产管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同时又形成各关键环节相互制约,进一步优化资产管理方式手段。

三是提高国有资产使用率和保值增值率。行政事业单位应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科学合理做好资产配置预算,避免重复采购,造成闲置浪费;部门及其所属单位要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国有资产调剂和共享共用机制,整合使用国有资产资源,缓解资产配置不均、配置随意、超标准配置资产、闲置资产使用效率低等问题;要加强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及处置管理,严格执行审批程序,维护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权益。

四是完善国有资产基础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要做好新增及处置国有资产的录入工作,及时更新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切实发挥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的作用,提升管理效率;根据法律规定定期清点核查单位国有资产,准确反映国有资产的数量、金额及产权界定,全面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如需转载,需经原作者同意)     

作 者:党政审计处 张宏怡 王崇林

 



责任编辑: 市审计局管理员       
分享到: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